中国占全球80%钨产量,撞上核聚变热潮,会成下一个风口黑马?
最近核聚变的消息越来越多。电视上常播相关新闻。网上刷视频也总刷到核聚变的话题。大家都在说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希望。很多人讨论核聚变能带来的好处。很少有人提到一个关键材料。这个材料就是钨。
最近核聚变的消息越来越多。电视上常播相关新闻。网上刷视频也总刷到核聚变的话题。大家都在说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希望。很多人讨论核聚变能带来的好处。很少有人提到一个关键材料。这个材料就是钨。
当核聚变被视作“人类能源终极答案”,全球20多个实验项目争相冲刺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支撑这场能源革命的“关键钥匙”,正牢牢攥在中国手里。这种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金属——钨,中国以52%的全球储量和81%的产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如今,核聚变对高纯度钨的刚性需求正
可控核聚变又成了热门词,“人造太阳”“终极能源”的说法满天飞,不少公司沾边就涨,但大多是“炒概念”。可偏偏有两家公司不玩虚的:一边砸真金白银回购注销股票,最多的砸了5亿;一边在核聚变领域攥着实锤技术。这波操作让股民犯嘀咕:是真有底气,还是蹭热点的新套路?
相关ETF: 云计算ETF(场内:159890,场外联接:021716)、软件龙头ETF(场内:159899,场外联接:018385)
外交部刚官宣的消息炸了:咱们的“人造太阳”EAST(东方超环)把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稳稳“托住”1066秒,相当于在实验室里点亮了一盏持续18分钟的“终极能源灯”。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噱头——能稳定运行这么久,意味着人类离“用海水发电、零污染供电”的梦想又近了一
2025年下半年,核聚变突然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国家立法支持、200亿产业基金落地,连国际上都有商用电站动工的消息。这时候,永鼎股份的核心件、精达股份的产能、上海电气的研发团队,成了不少人盯紧的目标。
永鼎股份成立于 1978 年,1997 年在 A 股上市,是国内光通信与电力传输领域的龙头企业,实际控制人为莫林娣、莫思铭父子。公司以光通信与电力传输为主线,形成 “光纤光缆 - 光芯片 - 光模块” 全产业链布局,并通过子公司东部超导切入可控核聚变核心材料赛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其以氘氚为燃料,具有零碳排放、燃料储量丰富(海水中氘可提取)、无核废料风险等优势,当前全球多国聚焦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正是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随着技术研发逐步突破,产业链中涉及核心
美国核聚变能源开发商HelionEnergy近日正式获得华盛顿州奇兰县(ChelanCounty)颁发的有条件使用许可(ConditionalUsePermit,CUP),为其位于华盛顿州马拉加的“Orion”的聚变发电机厂房获取后续许可及开展建设扫清了障碍。
前几天跟做私募的朋友喝茶,他随口提了一句:“最近圈子里都在盯核聚变,有3家公司特别扎眼——不搞虚的,一边砸钱回购自家股票,一边悄悄把实验室的订单揣兜里了,这可不是蹭热度那么简单。”
本周一,日本初创企业Helical Fusion宣布,其高温超导(HTS)线圈已完成一项重大性能测试,这是开发商业核聚变能源的关键一步。该成果标志着全球首次演示了为商业反应堆设计的大规模高温超导线圈 —— 该线圈在超导条件下维持稳定电流运行,同时复现了聚变装置
等等,我算了一下,这次《建议》比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圈定了两个赛道: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领域已经从“看得见”进化到“摸得着”了。
“人造太阳”的热度刚起,A股的可控核聚变赛道就涌入了20多家“玩家”。但翻遍公告会发现,多数公司只是在互动平台喊句“布局终极能源”的口号,连超导材料和钨部件的区别都没说清。
最近科技圈的重磅消息炸屏了——咱们国家的“人造小太阳”EAST(东方超环),成功实现“100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直接刷新全球核聚变领域的纪录!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突破”,而是人类离“终极清洁能源”发电又近了一大步。
“核聚变真能实现吗?离我们普通人到底远不远?”最近后台问这类问题的朋友特别多。毕竟“人造太阳”听着像科幻片,可当安徽合肥的巨型装置突破关键技术、德国砸20亿欧元建电站时,就知道这事儿不是空谈了。
2025年10月25日,四中全会公报出来了,头一条写的是“科技自立”,以前总说“创新”,现在直接说“自己搞出来”,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件事得一块儿干,数字中国也加进来了,跟它们并列,这不是换个词这么简单,是路子变了。
早盘可控核聚变概念延续强势,安泰科技2连板,东方钽业、纽威股份、西部超导、哈焊华通、常辅股份等跟涨。消息面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0月25日向世界分享中国“人造太阳”: 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
很多人一听到“核聚变”就觉得是遥远的科幻事儿,要么说“还得等几十年”,要么觉得“就是企业蹭热点炒股价”。但2025年这情况真不一样了,不管是政策、技术还是订单,全往实里走,半点虚的没有。10月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直接把“核聚变能”放进未来产业重点名单;
2025年聊核聚变,早不是“画饼谈未来”了。国内“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已进入总装阶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二期招标正火热推进,中核集团牵头的38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更是把资金、政策往实处砸——整个赛道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迈入“造设备、备材料”的攻坚期。
最近核聚变领域不是“炒概念”,而是真有企业在“动真格”——3家核心企业一边砸钱回购自家股票,一边抢下大额商业化订单,连主力资金都在悄悄关注。不少人疑惑:“核聚变不是还在实验室阶段吗?怎么就开始赚钱了?这3家到底靠不靠谱?”